過了一段不算短的酷暑假期,我可以想像您們過得很充實,出國旅遊、社團聚會、迎新送舊,忙不更迭地。一年前剛入建中的青澀之氣,應該也老早就褪去了,高三老大哥忙著他們的前程,打他們的天下。政權無條件交到您們的手上,這塊土地今年是真正屬於您們的!
返校日,走進悲情的二二八教室,那是一個有點偏僻的角落,老人家我氣喘吁吁地更上兩層樓,打開名單一瞧,只認識李宣澤與繆昕,一股濃濃的想念,一波一波衝了上來,看來我是有點不捨您們了,硬漢的心酸了,我不是怕您們讀不好,建中的紅樓才子都有硬裡子功夫,這一點我很清楚。
當天,各位能體會,我兩三下我就讓他們解散回家了。繆李二生幫我搬家,格外努力與熱情,走了兩趟,汗流得很願意,換成您們,一定也是這樣的。我沿著回辦公室的路線蹣跚走去,神經質的往各班探頭探腦,見到了幾個,表情木然呆滯,就像我班上大部分新夥伴的模樣,我想,過不了太久,我們都會適應的。聚散離合,人生都是如此,希望很快您就能生龍活虎似地融入新的環境當中。
高二這一年,您們當家,經過一年建中生活的淬煉,您們ㄧ定可以得心應手,做什麼事都會做得漂漂亮亮的,我喜歡看到您們充滿自信的眼神,但也不要忘了要做個負責把事情做好的男人。邁向每一步,都不讓自己有後悔的機會,這樣子,您就可以拍拍胸脯,大聲地說:我做到了! 功課、生活、社團、親情、友情,都是您們必須每天經營的對象,管理好您們的情緒,管理好您們的時間,管理好您們的行為,讓認識與不認識您的人,都能因您卓越的領袖氣質、高超的智慧、練達的言行舉止、淵博的學識、圓通的進退、高度的理想格調、迷人的翩翩 風采,而由衷興起對您的尊敬。我話多了,祝福您們!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臥虎藏龍––代序
從黃山太平索道往下走,可以看到山腳下有一大片青翠欲滴的竹林。沿途有傾圮的破廟,殘朽的禪寺,焙茶的老叟,優閒的雉雞;也有懸泉飛瀑,澗谷綠潭,白泉如練傾瀉直下,溪水如鏡清澈見底。在芙蓉峰和枕頭峰之間,翡翠池靜靜地流淌著。四周都是黃山特有的竹子,每一片青綠的竹葉都詩意得很,你會陶醉在這種情境中而物我兩忘,李安取竹林做比劍的場景,讓天下人眼界為之一亮,嘖嘖稱奇!但是很少人注意片名–「臥虎藏龍」的由來。
在竹林旁的野徑間,一座只剩斷垣殘壁的禪院,破舊荒涼,蔓生的雜草兀自崢嶸著,橫躺著的一塊灰褐的老石,上頭刻著「臥虎」兩個大字,鮮紅的光彩,不會放過任何朝覲的遊客,觀光的旅者也爭著與它留影。臥虎,虎虎生威,人人見得著。那龍呢?飛躍在天,在無盡處?還是潛藏於地,在隱微處?仰觀天影,緲不可知;我走入了溪谷。
溪色如碧,清涼沁人,溪底的勝景不遑多讓,迷人的風光,一幕接著一幕,你很容易忘記剛剛所興起的好奇。尋尋覓覓,覓覓尋尋,翡翠池的右側,最隱密的石群間,終於出現一塊不顯眼但老而彌堅的石頭上,鐫刻著翡翠一般綠的「藏龍」二字。我沉思了許久。黃山天下奇,固然不假;龍藏於密,含章不爭,更是黃山腳下的傳奇。
北臺灣的藏龍,在紅樓的每個黑板前、在滔滔不絕的鐸聲中。黃山的龍,雖然潛藏難找,尚可以撥荊棘而見龍跡;建中的龍兄龍弟,韜光養晦,數十年如一日;龍姊龍妹,樹木樹人,仍不改初衷。奮勉留給自己,光彩留給學生。建中的臥虎,虎姿不凡,人來人往,大家都叫他們「紅樓才子」;建中的藏龍,變化莫測,能以美利利建中,不言所利,大矣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原本神龍見首不見尾,難以窺其全豹。六、七年前龍界開了一扇門,想一窺建中藏龍的獨門絕學有譜了,「建中學報」堂堂推出第七期!
建中的光環,是凝聚百年來建中人的星星之火,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建中的偉大,是累積萬千學子從南海路上走出來的自由學風。初來建中,我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戰戰兢兢;深耕建中,我以發現教育界精英齊聚建中而欽佩驚喜。每一個清晨,我都有一種近乎狂熱的盼望,盼望又是美麗的一天,有理由佇留紅樓川堂,分享琳琅滿目的捷報,令人快意的是,它竟然可以一直的來,不停的連戰皆捷。這樣的成就,光有第一流的學生是不夠的!
百年老店可以寫的故事很廣,可以歌頌的人物很多,百年以後呢?學生有學生要肩負的傳統與使命,老師們也沒有閒著。放眼望去,「建中學報」已經孤單寂寞地走了七個年頭。建中師長們有建中師長們的邏輯,不為別的,卓越,就是要永遠走在最前頭!眼看著學報端出一道道的嘉肴美味,我忍不住要說:「建中的老師真的是第一流!」
在竹林旁的野徑間,一座只剩斷垣殘壁的禪院,破舊荒涼,蔓生的雜草兀自崢嶸著,橫躺著的一塊灰褐的老石,上頭刻著「臥虎」兩個大字,鮮紅的光彩,不會放過任何朝覲的遊客,觀光的旅者也爭著與它留影。臥虎,虎虎生威,人人見得著。那龍呢?飛躍在天,在無盡處?還是潛藏於地,在隱微處?仰觀天影,緲不可知;我走入了溪谷。
溪色如碧,清涼沁人,溪底的勝景不遑多讓,迷人的風光,一幕接著一幕,你很容易忘記剛剛所興起的好奇。尋尋覓覓,覓覓尋尋,翡翠池的右側,最隱密的石群間,終於出現一塊不顯眼但老而彌堅的石頭上,鐫刻著翡翠一般綠的「藏龍」二字。我沉思了許久。黃山天下奇,固然不假;龍藏於密,含章不爭,更是黃山腳下的傳奇。
北臺灣的藏龍,在紅樓的每個黑板前、在滔滔不絕的鐸聲中。黃山的龍,雖然潛藏難找,尚可以撥荊棘而見龍跡;建中的龍兄龍弟,韜光養晦,數十年如一日;龍姊龍妹,樹木樹人,仍不改初衷。奮勉留給自己,光彩留給學生。建中的臥虎,虎姿不凡,人來人往,大家都叫他們「紅樓才子」;建中的藏龍,變化莫測,能以美利利建中,不言所利,大矣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原本神龍見首不見尾,難以窺其全豹。六、七年前龍界開了一扇門,想一窺建中藏龍的獨門絕學有譜了,「建中學報」堂堂推出第七期!
建中的光環,是凝聚百年來建中人的星星之火,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建中的偉大,是累積萬千學子從南海路上走出來的自由學風。初來建中,我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戰戰兢兢;深耕建中,我以發現教育界精英齊聚建中而欽佩驚喜。每一個清晨,我都有一種近乎狂熱的盼望,盼望又是美麗的一天,有理由佇留紅樓川堂,分享琳琅滿目的捷報,令人快意的是,它竟然可以一直的來,不停的連戰皆捷。這樣的成就,光有第一流的學生是不夠的!
百年老店可以寫的故事很廣,可以歌頌的人物很多,百年以後呢?學生有學生要肩負的傳統與使命,老師們也沒有閒著。放眼望去,「建中學報」已經孤單寂寞地走了七個年頭。建中師長們有建中師長們的邏輯,不為別的,卓越,就是要永遠走在最前頭!眼看著學報端出一道道的嘉肴美味,我忍不住要說:「建中的老師真的是第一流!」
前 言
哲學家解決眾生心靈的苦悶,指引精神的愉悅;
醫學家拯救人們肉體的危難,再造生命的光華。
「仁心仁術」,是醫師懸壺濟世的第一道座右銘。我們台大心臟移植團隊始終是打著這個旗號,穿梭在手術臺之前,為患者尋找生命的機會。
國內的移植醫學已甚具規模,心臟移植醫學尤其是犖犖其大者。掌握生命的原動力,讓生命的活力重現,是我們團隊的標籤。心臟衰竭的末期絕望病人,藉著心臟移植,可以重獲新生命,找回新希望。當我們看到換心後的病人,浸潤在重生的喜悅之中,我們團隊的夙夜憂勤,就注入更飽滿的續航力。
心臟移植是團隊合作、集體奉獻的成果。自病患心臟衰竭的搶救、接受者的選擇、器官的勸捐、捐贈心臟的摘取、移植手術的進行、術後的照顧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臨淵履冰、謹慎從事,不能掛萬漏一。台大醫院擁有各個不同醫學領域的最優秀人才,無時不刻在殫精竭慮、貢獻所長,為患者作最好的診療。以外科手術為例:台大醫院最近十年來的手術死亡率為5%,遠較全世界10%的平均率為低;接受台大心臟移植手術,10年的存活率為75%,比起全世界45%的平均率尤佳;這些客觀的數據,充分展現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極為優越的完整醫療成就。
在李源德院長的鼓勵和指導下,特別召集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的成員,根據大家多年來實際參與心臟移植醫療合作的寶貴經驗,筆之於書,留下典範,以便與心臟移植界的先進共同分享,同時揭開心臟移植的專業面紗,提供完整知識造福需要的病人,指引迷津,解答疑惑。參與本書編寫的作者,都是各方獨領風騷的佼佼者。平時操其聖手,救治病患,夜以繼日,閒暇無幾。此次能不分彼此、群策群力,毫不藏私的提出寶貴經驗,深入淺出的寫成本土化的知識,是難得的會「心」一聚,特別給大家排除萬難的掌聲。此外,尚有許多飽學的專家,囿於時空所限,不及揮其如椽大筆。異日有時,希望能共襄盛舉,齊添杏林佳話。
本書經過審慎擬具大綱後,再敦請 作者分別撰寫;集腋成裘,彙編成冊,字字珠璣,擲地有聲,可謂:「一時俊傑,百花齊放」。再度感謝所有參與編寫的作者,一方面感謝諸君對本書作出最大的貢獻,一方面感謝諸君對病患的熱情照顧。移植團隊,心連心;移植患者,心變新。大家共同走出生命的無限可能。
本書將使台大心臟移植團隊今年夏天走上書架伸展台。這一本書的誕生,是我們救人以外,第一次曼妙的演出。
2001‧6‧23
醫學家拯救人們肉體的危難,再造生命的光華。
「仁心仁術」,是醫師懸壺濟世的第一道座右銘。我們台大心臟移植團隊始終是打著這個旗號,穿梭在手術臺之前,為患者尋找生命的機會。
國內的移植醫學已甚具規模,心臟移植醫學尤其是犖犖其大者。掌握生命的原動力,讓生命的活力重現,是我們團隊的標籤。心臟衰竭的末期絕望病人,藉著心臟移植,可以重獲新生命,找回新希望。當我們看到換心後的病人,浸潤在重生的喜悅之中,我們團隊的夙夜憂勤,就注入更飽滿的續航力。
心臟移植是團隊合作、集體奉獻的成果。自病患心臟衰竭的搶救、接受者的選擇、器官的勸捐、捐贈心臟的摘取、移植手術的進行、術後的照顧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臨淵履冰、謹慎從事,不能掛萬漏一。台大醫院擁有各個不同醫學領域的最優秀人才,無時不刻在殫精竭慮、貢獻所長,為患者作最好的診療。以外科手術為例:台大醫院最近十年來的手術死亡率為5%,遠較全世界10%的平均率為低;接受台大心臟移植手術,10年的存活率為75%,比起全世界45%的平均率尤佳;這些客觀的數據,充分展現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極為優越的完整醫療成就。
在李源德院長的鼓勵和指導下,特別召集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的成員,根據大家多年來實際參與心臟移植醫療合作的寶貴經驗,筆之於書,留下典範,以便與心臟移植界的先進共同分享,同時揭開心臟移植的專業面紗,提供完整知識造福需要的病人,指引迷津,解答疑惑。參與本書編寫的作者,都是各方獨領風騷的佼佼者。平時操其聖手,救治病患,夜以繼日,閒暇無幾。此次能不分彼此、群策群力,毫不藏私的提出寶貴經驗,深入淺出的寫成本土化的知識,是難得的會「心」一聚,特別給大家排除萬難的掌聲。此外,尚有許多飽學的專家,囿於時空所限,不及揮其如椽大筆。異日有時,希望能共襄盛舉,齊添杏林佳話。
本書經過審慎擬具大綱後,再敦請 作者分別撰寫;集腋成裘,彙編成冊,字字珠璣,擲地有聲,可謂:「一時俊傑,百花齊放」。再度感謝所有參與編寫的作者,一方面感謝諸君對本書作出最大的貢獻,一方面感謝諸君對病患的熱情照顧。移植團隊,心連心;移植患者,心變新。大家共同走出生命的無限可能。
本書將使台大心臟移植團隊今年夏天走上書架伸展台。這一本書的誕生,是我們救人以外,第一次曼妙的演出。
2001‧6‧23
皖勝姐
一樣的娟秀清新,曾經很熟悉的字跡,又回來了! 沒有可強的羽化登仙,我們不曉得要得過且過到幾時,如果同學會辦得成,他也算為班上作了最大的奉獻,考慮為他立個銅像。
命之遽忽,天人不忍,況早夭如阿強者乎?惟人生百年,殤固不永,壽亦短暫,茍如此,壽夭蓋遲早後先耳,何必久哀!有同窗共硯的好友隆重送他一程,還要我們有生之年談論他緬懷他,亦一幸也;亦步亦趨,養生養壽,獨老一世,焉知不是一種不幸。這麼看來,他這一趟蘇州行,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我們該妒忌他是感情上的暴發戶,他死我埋,我死誰葬?誰會這麼如數家珍地說我們的故事。訃聞上的生平事略,是林弟弟為他在人間留下的見證。雖不免有斧鑿的應酬痕跡,識之者自會同掬一把淚水。
生命既無常,有老友促膝長談、把酒臨風,話桑麻、挖瘡疤,葷素雅俗都不忌,捧腹噴飯皆所宜,人生之樂,盍過於此!剎那即永恆,洵不誣也,很多事需要歲月才能體會,也只有時間的推移,我們才學會﹁珍惜﹂的節奏。
什麼時候辦同學會雖未敲定,有機會有時間,大家可以經常碰頭,讓彼此交換幸福美滿的經驗,讓我們的老婆更任勞任怨,讓您們的老公更視若至寶,這是同學會的第一件美事。
命之遽忽,天人不忍,況早夭如阿強者乎?惟人生百年,殤固不永,壽亦短暫,茍如此,壽夭蓋遲早後先耳,何必久哀!有同窗共硯的好友隆重送他一程,還要我們有生之年談論他緬懷他,亦一幸也;亦步亦趨,養生養壽,獨老一世,焉知不是一種不幸。這麼看來,他這一趟蘇州行,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我們該妒忌他是感情上的暴發戶,他死我埋,我死誰葬?誰會這麼如數家珍地說我們的故事。訃聞上的生平事略,是林弟弟為他在人間留下的見證。雖不免有斧鑿的應酬痕跡,識之者自會同掬一把淚水。
生命既無常,有老友促膝長談、把酒臨風,話桑麻、挖瘡疤,葷素雅俗都不忌,捧腹噴飯皆所宜,人生之樂,盍過於此!剎那即永恆,洵不誣也,很多事需要歲月才能體會,也只有時間的推移,我們才學會﹁珍惜﹂的節奏。
什麼時候辦同學會雖未敲定,有機會有時間,大家可以經常碰頭,讓彼此交換幸福美滿的經驗,讓我們的老婆更任勞任怨,讓您們的老公更視若至寶,這是同學會的第一件美事。
向 「全方位的台大心臟移植團隊」 致敬
生命貴乎精彩,不貴乎長短。長也罷,短也罷,畢竟都是有限; 偉業強調永續,不強調獨享。你也好,我也好,剎那就是永恆。
「台大心臟移植團隊」,是秉持這個精神凝聚起來的!裡頭的成員,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良醫;比之於馬兒,個個都是日行千里的良駒。然不居功,不矜伐,一切的令譽美名,惟團隊是歸。由於不分彼此,所以個個成大器;由於協同奉獻,所以聲聞自遠。多一分胸襟,就多一分成就。對於台大心臟移植團隊來說,旁人鼓不完的掌聲,並非偶然;我想,誠摯的向您們致敬,也應該是一種必然!
自民國七十六年,臺大醫院進行了國內第一例心臟移植以來,迄今已超過一百六十例,約佔全亞洲心臟移植的四分之一,在臨床及基礎醫學各方面的研究,也獨步亞洲地區。臺大醫院心臟移植的發展,有下列兩個特色:
一、移植團隊
以往外科手術的治療,皆以一位主治醫師負責全部的成敗。從術前評估、開刀手術、術後照顧、至門診追蹤,皆由同一位主治醫師負責。但心臟移植牽涉器官捐贈及排斥,移植後的重生及身心各方面的調適等諸多問題,為了求取最佳的治療品質,臺大醫院的心臟移植以團隊方式,開創了一個新的治療模式。王水深教授在朱樹勳教授過去建立的基礎上,整合整個移植團隊,提供心臟移植病患術前術後最佳的醫療照顧。有嚴重心臟衰竭,藥物不能控制的病患,先轉介到王水深教授、許榮彬醫師的門診,進行術前評估,如認為可能需要移植,再入院進一步做詳細的評估。若評估結果確認需要移植,則在移植前特別門診追蹤,給予特別的藥物治療,減輕心臟衰竭的症狀,讓病人保持在最佳狀態,以等候心臟移植的機會。當有適當的捐贈者出現時,陳益祥醫師帶領的「摘心小組」或坐飛機,或坐救護車專程趕往,在取出心臟後,以第一時間趕回臺大醫院。此時王水深教授、許榮彬醫師已準備好將捐贈心臟植入最適當的受贈者體內。術後病人移往加護病房,在柯文哲醫師細心照顧下,度過最危險的時期,待病情穩定、心臟充分發揮功能後,再移往普通病房由周迺寬醫師接手,以後的門診長期追蹤也由周迺寬醫師負責。
排斥是移植後最可怕的併發症,這些病人必須定期接受心肌切片檢查是否有排斥現象,由李啟明醫師負責操作心肌切片,取出的心肌樣本,立刻由病理科連晃駿醫師進行最精確的病理判讀。術後的復健由陳思遠醫師負責,務必把病人重新調整到術後最佳狀況。張上淳教授則負責所有的感染照會,不分假日,24小時把關,不少病人能度過感染的危機,其居功厥偉。精神科李明濱教授、丘彥南醫師等,從開始就幫我們篩除不適合的病人,術後還幫助病人進行心理建設。護理師曹傳怡就像這些病人的褓姆,術前術後的衛教、住院安排、疑難雜症的第一線諮詢、無論醫療或非醫療的雜務,全由她一手包辦。社工室朱志奇社工員則是病人的張老師,請款補助、生活、就業各種協助皆靠他。每個星期三早上,心臟移植團隊的討論,皆針對各負責醫師有疑問的部分提出討論,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在李源德院長和心臟內科廖朝崧主任及心臟外科王水深主任的號召下,最近更增加星期六的心臟內外科聯合討論會,進一步討論那些病人應進入心臟移植等候名單,那些應改用其他治療方式。事實上,臺大醫院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濟濟,各個領域皆有國內最頂尖的專家。這種打破明星醫師單打獨鬥,改由專家團隊集治療的方式,是國內醫療史嶄新的里程碑。例如台灣是B型肝炎盛行區,很多B型肝炎帶原者在器官移植後,因抗排斥藥的使用,免疫力下降,導致B型肝炎猛爆性復發而致死;本院有一些B型肝炎帶原者的心臟移植病患,術後復發B型肝炎,在肝炎大師賴明陽教授協助下,皆能有效處理,化險為夷。其他許多奇怪的併發症,在台大醫院內總能找到頂尖的專家幫忙處理,而減少了死亡率及後遺症。我們最近10年的手術死亡率約5%,10年的存活率約75%,較全世界心臟移植的10%死亡率,45%的10年存活率為佳。十年來臺大醫院心臟移植的成功,其實也反映了臺大醫院的百年功力及完整的醫療照護。
二、全方位的醫療
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狀況,應有不同的治療;同樣的道理,心臟移植並非是治療心臟衰竭唯一的方式。臺大醫院在全方位治療的概念下,發展各式各樣的治療方式,依據病人當時的狀況,而給予最適當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如毛地黃、利尿劑、血管升壓素轉化酵素抑制劑、乙型阻斷劑、前列腺素,及一氧化氮吸入治療等),機械性循環輔助器,和外科手術(如心室減容術、二尖瓣修補術、心臟移植等)。曾有一位擴大性心肌症病人突發急性心臟衰竭,先裝設體外維生系統暫時維持生命,因體外維生系統裝設容易,適於危急病人使用,但缺點是無法久用。因此在病人狀況穩定後,再送入開刀房裝設左心室輔助器。左心室輔助器可長期使用,但裝置費時費事,工程較浩大,費用又龐大。此病人在使用心室輔助器二百二十二天後,終於等到合適的心臟而接受心臟移植,目前術後三年,健康狀況仍然良好。從體外維生系統,經心室輔助器到心臟移植,任何一個環節未配合得宜,皆無法成功治療病人的痼疾。臺大醫院有各種治療法可供選擇,依病人狀況依次使用,提供最佳治療方式。
展望未來,臺大醫院將引進更多心臟衰竭的內外科治療法,包括心臟節律器、新型藥物、新手術方式,並結合內外科成立心臟衰竭治療中心,提供嚴重心臟衰竭病人的最佳治療,以造福更多病人。 無論那一個領域,天生異稟或十項全能的熱門明星,的確有很多人穎脫而出,集鋒芒於一身。但要真正從事化腐朽為神奇的偉大工程,非有組織嚴密的分工無以成之。「鼫鼠五技而窮」、「樣樣通,樣樣鬆」的警語,讓我們團隊成員更深耕自己的領域,更尊重別人的專業。尊重,成就了我們的黃金組合;專業,造就了我們的超越巔峰。 「峰高無坦途」,我們會更用心; 「更上一層雲」,我們會更用功! 伙伴們,我向 諸君:「敬禮。」
轉載自台大醫網第6期
「台大心臟移植團隊」,是秉持這個精神凝聚起來的!裡頭的成員,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良醫;比之於馬兒,個個都是日行千里的良駒。然不居功,不矜伐,一切的令譽美名,惟團隊是歸。由於不分彼此,所以個個成大器;由於協同奉獻,所以聲聞自遠。多一分胸襟,就多一分成就。對於台大心臟移植團隊來說,旁人鼓不完的掌聲,並非偶然;我想,誠摯的向您們致敬,也應該是一種必然!
自民國七十六年,臺大醫院進行了國內第一例心臟移植以來,迄今已超過一百六十例,約佔全亞洲心臟移植的四分之一,在臨床及基礎醫學各方面的研究,也獨步亞洲地區。臺大醫院心臟移植的發展,有下列兩個特色:
一、移植團隊
以往外科手術的治療,皆以一位主治醫師負責全部的成敗。從術前評估、開刀手術、術後照顧、至門診追蹤,皆由同一位主治醫師負責。但心臟移植牽涉器官捐贈及排斥,移植後的重生及身心各方面的調適等諸多問題,為了求取最佳的治療品質,臺大醫院的心臟移植以團隊方式,開創了一個新的治療模式。王水深教授在朱樹勳教授過去建立的基礎上,整合整個移植團隊,提供心臟移植病患術前術後最佳的醫療照顧。有嚴重心臟衰竭,藥物不能控制的病患,先轉介到王水深教授、許榮彬醫師的門診,進行術前評估,如認為可能需要移植,再入院進一步做詳細的評估。若評估結果確認需要移植,則在移植前特別門診追蹤,給予特別的藥物治療,減輕心臟衰竭的症狀,讓病人保持在最佳狀態,以等候心臟移植的機會。當有適當的捐贈者出現時,陳益祥醫師帶領的「摘心小組」或坐飛機,或坐救護車專程趕往,在取出心臟後,以第一時間趕回臺大醫院。此時王水深教授、許榮彬醫師已準備好將捐贈心臟植入最適當的受贈者體內。術後病人移往加護病房,在柯文哲醫師細心照顧下,度過最危險的時期,待病情穩定、心臟充分發揮功能後,再移往普通病房由周迺寬醫師接手,以後的門診長期追蹤也由周迺寬醫師負責。
排斥是移植後最可怕的併發症,這些病人必須定期接受心肌切片檢查是否有排斥現象,由李啟明醫師負責操作心肌切片,取出的心肌樣本,立刻由病理科連晃駿醫師進行最精確的病理判讀。術後的復健由陳思遠醫師負責,務必把病人重新調整到術後最佳狀況。張上淳教授則負責所有的感染照會,不分假日,24小時把關,不少病人能度過感染的危機,其居功厥偉。精神科李明濱教授、丘彥南醫師等,從開始就幫我們篩除不適合的病人,術後還幫助病人進行心理建設。護理師曹傳怡就像這些病人的褓姆,術前術後的衛教、住院安排、疑難雜症的第一線諮詢、無論醫療或非醫療的雜務,全由她一手包辦。社工室朱志奇社工員則是病人的張老師,請款補助、生活、就業各種協助皆靠他。每個星期三早上,心臟移植團隊的討論,皆針對各負責醫師有疑問的部分提出討論,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在李源德院長和心臟內科廖朝崧主任及心臟外科王水深主任的號召下,最近更增加星期六的心臟內外科聯合討論會,進一步討論那些病人應進入心臟移植等候名單,那些應改用其他治療方式。事實上,臺大醫院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濟濟,各個領域皆有國內最頂尖的專家。這種打破明星醫師單打獨鬥,改由專家團隊集治療的方式,是國內醫療史嶄新的里程碑。例如台灣是B型肝炎盛行區,很多B型肝炎帶原者在器官移植後,因抗排斥藥的使用,免疫力下降,導致B型肝炎猛爆性復發而致死;本院有一些B型肝炎帶原者的心臟移植病患,術後復發B型肝炎,在肝炎大師賴明陽教授協助下,皆能有效處理,化險為夷。其他許多奇怪的併發症,在台大醫院內總能找到頂尖的專家幫忙處理,而減少了死亡率及後遺症。我們最近10年的手術死亡率約5%,10年的存活率約75%,較全世界心臟移植的10%死亡率,45%的10年存活率為佳。十年來臺大醫院心臟移植的成功,其實也反映了臺大醫院的百年功力及完整的醫療照護。
二、全方位的醫療
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狀況,應有不同的治療;同樣的道理,心臟移植並非是治療心臟衰竭唯一的方式。臺大醫院在全方位治療的概念下,發展各式各樣的治療方式,依據病人當時的狀況,而給予最適當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如毛地黃、利尿劑、血管升壓素轉化酵素抑制劑、乙型阻斷劑、前列腺素,及一氧化氮吸入治療等),機械性循環輔助器,和外科手術(如心室減容術、二尖瓣修補術、心臟移植等)。曾有一位擴大性心肌症病人突發急性心臟衰竭,先裝設體外維生系統暫時維持生命,因體外維生系統裝設容易,適於危急病人使用,但缺點是無法久用。因此在病人狀況穩定後,再送入開刀房裝設左心室輔助器。左心室輔助器可長期使用,但裝置費時費事,工程較浩大,費用又龐大。此病人在使用心室輔助器二百二十二天後,終於等到合適的心臟而接受心臟移植,目前術後三年,健康狀況仍然良好。從體外維生系統,經心室輔助器到心臟移植,任何一個環節未配合得宜,皆無法成功治療病人的痼疾。臺大醫院有各種治療法可供選擇,依病人狀況依次使用,提供最佳治療方式。
展望未來,臺大醫院將引進更多心臟衰竭的內外科治療法,包括心臟節律器、新型藥物、新手術方式,並結合內外科成立心臟衰竭治療中心,提供嚴重心臟衰竭病人的最佳治療,以造福更多病人。 無論那一個領域,天生異稟或十項全能的熱門明星,的確有很多人穎脫而出,集鋒芒於一身。但要真正從事化腐朽為神奇的偉大工程,非有組織嚴密的分工無以成之。「鼫鼠五技而窮」、「樣樣通,樣樣鬆」的警語,讓我們團隊成員更深耕自己的領域,更尊重別人的專業。尊重,成就了我們的黃金組合;專業,造就了我們的超越巔峰。 「峰高無坦途」,我們會更用心; 「更上一層雲」,我們會更用功! 伙伴們,我向 諸君:「敬禮。」
轉載自台大醫網第6期
訂閱:
文章 (Atom)